English

关于首次修志工作的话题

1998-12-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韩小蕙 我有话说
学者访谈17

关于首次修志工作的话题

——访来新夏

本报记者韩小蕙

来新夏,1923年生,浙江省萧山市人,194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历任南开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等。有《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古典目录学》、《中国地方志》等30种著作。

记者:来先生,您是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我想请教您一些地方志方面的问题。

来新夏(以下简称来):我将尽我所知相告。

记者:中国修志传统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志书的特点是什么?

来:两千多年的志书(习惯称旧志)具备着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和数量多四大特点。中国志书的起源,虽然方志界有不同意见,但它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则是人们的共识,可以称得起是起源早。它的持续性表现在几乎各个时代都给它以应有的重视,特别是自宋代方志体制渐备之后,元明各朝更日趋兴盛,清代尤为突出,民国以来仍不绝如缕。中国志书上起于全国一统志、各省通志;下至于府州县志;旁及于山川、土司、盐井专志;细及于地方杂记小志,类型不可谓不全。至于数量之多已是人所共见,有一种统计说有8200余种,实际上,近几十年又不断有所发现,已在万种左右。

记者:近闻新中国首次修志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来:新中国首次修志工作从一开始就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中经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的三次修志高潮。推动着志业的前进,特别是80年代以来,更成势不可挡之局。成果丰硕,也为海内外所称道。近二十年来成效益显。从纵的方面看,上起省区,下至县镇,成书已逾3000余种;从横的方面看,既有一地一区的综合性通志,也有记一行业一领域的专业性专志。至于编写体例、内容范围以及装帧印行尤为百花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此外,全国已普遍建立各级正规修志机构。为修志而搜集的资料当以亿为计,尤其是有十万修志大军在默默无闻地耕耘,作无私的奉献,已建立起一支具有修志经验与学识的队伍。我认为首次大规模修志工作是成绩斐然、成果丰硕、成就巨大的。这“三成”是首次大规模修志值得大颂大赞的盛事,不容抹煞!

记者: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来说,编修地方志的意义何在?

来:志书的意义一直以“资治、教化、存史”来概括,对于新编方志仍能适用,只是由于新志较旧志更完善,内容更丰富而使这三项内含更广,范围更宽。许多地方主政者在制定规划时,即参考志书,将规划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提出可能的发展途径和对策。例如建厂选址,开发资源,招商引资等等,均以志书为可靠依据。志书的具体内容与国情教育的需要也正相吻合,用以教化群众更是进行爱国爱乡教育的地情教育的最好教材。志书的资料十分丰富,可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巨量资料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存史作用。修志的重要意义和新志所发挥的作用也充分证明首次大规模修志成绩之大。

记者:最近听说方志界有一次比较尖锐的争论,愿闻其详。

来:这次争论发生在今年6月间,江西的《信息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方志编修让人哭笑不得》的访谈录,10天以后,天津《今晚报》又以显著地位刊出,其他也有一些报刊转载。天津志界首先引起注意,分别著文发表不同看法。我也认真读了访谈录的内容,万未料到是出于我的朋友,对方志学颇有研究的一位教授之口。谈话的主要部分是对首次大规模修志的批评。姑举其三例:一是他说:“新修的许多方志不约而同地将国民党、三青团、民国时期的县政府和参议会、汪伪县政府和伪保安大队、日军暴行等放入附录,主要是指导思想上有意识地对之加以贬抑”。又说:“历史上从没有修方志把前朝放入附录中的”。这里,他的错误在于没有看过许多志书,就妄下结论,事实是,一般的志书,都是按“①中国共产党,②国民党,③民主党派,④群众团体”这种体例编写的,并没有不尊重历史的问题。而把汪伪视作前朝,则根本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二是他认为“《艺文志》(《经籍志》)的缺失是新修地方志的另一问题”。如果肯于多翻一些新志,事实俱在,无容置辩,只不过新志没有沿用旧名而已。三是他批评由于“部分修志工作者史学常识缺乏”而导致出不应有的“硬伤”和“笑话”。出“硬伤”谁敢说没有,把汪伪视作前朝难道不是“硬伤”吗?不同意见的争论,是很正常的学术活动,于是方志界人士颇寄希望于其权威刊物《中国地方志》能像《历史研究》那样,展开学术批评以推动这一学术争论,结果刊物的领导表示这些批评意见是对的,但不宜公开发表,只在领导层内部传阅,缺乏媒介的支持,致使这场学术争论在没有是非的情况下,无结论而夭折。不过在新方志学史上终会有完整的一笔。

记者:那么,今后修志工作要注意些什么?

来:在世纪之交,将有千余部新志问世,而按20年续修的规定,有的地方即将投入续修工作,确是有不少工作要做,如:(一)把首次新志总结好,宣传好,运用好,尽量应用现代化手段,使之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二)培训修志队伍,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新的需要,并努力稳定下来。(三)把年龄在五十岁以内,具有相当学识水平和修志经验,对修志事业有深厚感情的人吸收到各级领导层内,注入活力,推动志业的发展。(四)提高志书质量,总结首次修志经验,把修志工作由单纯记述性推向编修具有学术研究水平的第二代新志。(五)真切希望读者公众多了解新志,运用新志,支持我国的修志事业。

(人物素描:赵和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